1920_200px;
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动态

高产量转向高收益 玉米育种“质效双提升”将成趋势

编辑:中国农业网 来源:中国农业网 更新于:2018-1-12 阅读:

近年来,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动向,一方面,籽粒机收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玉米收获方式,对玉米品种的熟期、脱水速度等特性提出了要求;另一方面,种植密度的提高和频发的极端天气,让玉米的抗逆性成为育种过程中不容忽视的性状。如何认识黄淮海地区玉米发展的新变化?怎样确保农民和企业持续获得稳定的收益?

密度

改良株形是关键

黄淮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玉米品种更新换代较快的区域,从最开始的郑单958,到近些年新涌现的丰德存玉10号、滑玉388等,黄淮海地区玉米品种的话语权始终掌握在本地科研机构手中。特别是在产量性状上,有着较大幅度的提高。品种的单产上去了,能不能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来进一步挖掘高产潜力?

按照一般的逻辑,种得越多,收得也应该越多,为何在玉米身上却不适用呢?玉米受到株形的影响,会遮挡住一部分太阳光,如果密度过高,株形又是大穗型,那单株的产量必然降低。

过去在不重视密度的时代,农民普遍喜欢粗枝大穗,认为玉米长得高、棒子长得大,就是高产的象征。但这种偏好在密植时代却是行不通的,整体的产量就受到了影响。因此,提高种植密度的关键是要通过优化株形,提高阳光的利用率。

粒收

不能降低品质

近年来,随着劳动力结构和玉米需求的变化,籽粒机收渐渐成为发展方向,但受到气温和耕种模式的影响,玉米脱水速度较慢,一直以来黄淮海区域的机收籽粒还不是很完善。

在新疆,由于机械粒收开展较早,工厂化的烘干设备已经比较完善,甚至出现了烘干产能过剩的现象。但是在黄淮海地区,由于受到人地矛盾和农民晾晒习惯的影响,还没有建立起配套的烘干产业链,老百姓仍然习惯在路边进行摊晒。

目前,黄淮海区玉米虽然产量上来了,收获效率提高了,但粮食安全却受到了影响,玉米机械粒收不能一哄而上,必须通过烘干将籽粒含水率降到14%这个安全线以下,否则反而会影响农民的收益。

品种

需要逆境考验

在黄淮海区域,农民普遍有个困惑:在灾害频发的年份选择抗性强的品种种植,虽然挺过了灾年,但来年遇到其他的病害,却又出现了问题。黄淮海区域最大的特点不是气候灾害频发,而是轮流受灾,有的品种耐高温,但遇到连续阴雨的年份,产量自然就受到影响,指出了黄淮海区玉米抗性难以平衡的原因。

一个品种,想要做到抗高温或抗阴雨并不难,但是想要兼顾各种可能出现的极端气候却并不容易。先玉335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尽管该品种有着不错的田间表现,但由于源自美国的基因血缘,对高温和寡照都不耐受,因此在黄淮海地区的表现不如郑单958一类的地方品种稳定。

12

上篇:

下篇:

CONTACT US

icon
icon
115_115px;
icon
icon
115_115px;
icon
icon
115_115px;
Copyright © 2017-2024 版权所有:陇ICP备17000860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beian 甘公网安备 62090202000197号